辞旧迎新话元旦
冯前明   2022-01-19   

 

    “天开日明,万物熙熙,皆有春意”“辞岁迎新更万象,春满人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元复始,新憧憬、新发现、新语言在古人的眼前展开着,留下了众多与元旦、新年有关的诗词、文章。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我国元旦的来历与演变。

    历史上,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自汉武帝起确立为农历11日。但据《中华文明史》等记载,“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记载。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描写。我国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间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是指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因而在古代,除夕与元旦交汇之节,就是延续至今的春节,俗称过年。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劳动人民在年度交汇之际,总有回顾上年的收获和展望下年变化的想法,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年节风俗、娱乐活动,如贴门神的风俗,出现了最著名的两位门神:神荼和郁垒。现在还能见到出土的汉代石墓画像上所绘刻的神荼、郁垒形象,后来渐渐发展到在一块桃木板上写二人的名字,称为桃符,以驱邪除妖。元旦新年放爆竹是为了驱邪镇恶,祝福一年的吉祥如意。之后,全家敬神祭祖,再饮椒柏酒,预祝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生活顺利。然后喝桃汤,魏晋以后,改为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岁首吉日,善颂善祷,北宋赵长卿的这首“探春令”,成为极好的元旦祝词。

    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每逢元旦,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衷心的祝愿。居住在齐齐哈尔的满族,除夕之夜在住房门外和店肆门前点燃没有火苗的火堆。满族之家还在门上悬挂弓箭,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曾于除夕力克强敌,并成就帝业,因此沿袭成俗。赫哲族人民生活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三江平原,在满汉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和鄂温克、鄂伦春族人民一样,所过的基本是农历的节日,祈求着平安吉祥。

    对元旦这样重要的节日,官方也非常重视。近几年宫廷题材影视剧中已描写表现甚多。如元旦宫廷的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云:“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写道:“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12年袁世凯上台强势推行阳历,1928年民国政府甚至发布政令要废除春节,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老百姓还是准备过阴历年。当时,湖南长沙一庙春联是:“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之后,为兼顾阳历阴历和节气,决定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节或过年,把公历的11日叫作元旦。

    今天的法定节日“元旦”,是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当我们怀着温情和敬意,翻阅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东北日报》时,会感觉到一缕缕春风荡漾。194911日,《东北日报》刊登了一篇记者专访,苏联邮电工人工会负责人专门谈了苏联邮电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情况。这篇专访,在东北邮电工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他们对新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东北邮电工人更充分地组织起来了,为党政军服务、为人民服务,以坚实的脚步、火样的热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力量。

(摘自中国邮政报四版 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