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群峰间
一条条邮路正悄然改变着大山的模样
曾经困于深山的龙须菜
如今坐着邮政新能源车新鲜出山
曾经为资金发愁的米业企业
如今靠着邮银协同焕发新生
“再走边疆邮路”广西采访组
走进崇左市大新县
探寻这场新农事的变革
是如何发生的
“姑娘菜”走出喀斯特山区
清晨薄雾未散,采访组跟随邮车来到了大新县恩城乡维新村陇蛮屯。种植户陆海明正在自家庭院细心打理带着露珠的嫩芽。“这就是我们喀斯特山区的特色蔬菜——龙须菜,当地人都叫它姑娘菜。”站在郁郁葱葱的菜地里,记者随手采摘一片嫩芽品尝,初尝微苦,细细咀嚼后满口回甘。

田间生长的龙须菜
陆海明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介绍:“龙须菜最难的就是保鲜,采摘上来一会儿就黄了。我们要抢时间收上来,立即放进冷库预冷,然后打包发货。”两名邮政揽投员和陆海明一起将采摘好的龙须菜抬进了田埂旁的龙须菜邮政专属服务站,扫码、过秤、入箱、装车,一气呵成。精准揽收,冷链速运,最大限度锁住龙须菜的鲜甜。

邮政揽投员协助农户搬运刚采摘好的龙须菜

揽投员把已装入保鲜盒的龙须菜整齐码放进邮车内
大新县邮政分公司寄递事业部副总经理覃迎新介绍,为破解农产品“出山难、保鲜难”,大新邮政创新推出“上门揽收+包装指导+物流跟踪”一体化服务,并建立数字网格档案,按产量实施分类精准揽收。这套“组合拳”确保了陇蛮屯每日超600斤龙须菜都能及时寄出,为55户村民带来每月合计超22万元的稳定收入。

村民梁志龙在直播间展示新鲜采摘的龙须菜
午后直播现场,村民梁志龙一边整理龙须菜,一边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早上边干活边直播,下午龙须菜就可以通过邮政发到大城市了。”从弯腰耕作到直面镜头,从等待收购到主动营销,邮路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还打开了村民致富的思路。
香米产业的“及时雨”
流动的邮路不仅畅通了龙须菜的出山之途,还为大新县的香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远近闻名的“名仕香米”,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为推动当地生态旅游的一张“金色名片”。

金色稻浪与喀斯特峰林相映成一派“丰”景
跟随邮车穿越连绵的金色稻浪,采访组走进大新县名仕米业有限公司——该县唯一拥有全自动大米加工生产线的民营企业。在总经理蒙奎腻的带领下,企业已建成从稻谷清理到精米加工的多道生产线,日产量达150吨。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资金周转与物流效率曾是企业面临的双重瓶颈。

装载“名仕香米”的邮车驶出名仕米业加工车间,奔向全国
“当时缺少流动资金,正在发愁时,邮政客户经理主动上门,给我们推荐了‘融资E’业务,我们很快通过邮储银行办理了12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这场“及时雨”源自大新邮政的邮银协同模式,以金融为引擎,带动商流、物流协同发力。“与邮政合作多年,我们非常信赖他们。”蒙奎腻表示,“他们不仅是物流伙伴,更是企业发展的‘靠山’。”展望未来,名仕米业计划继续依托邮政金融融资服务,扩建厂房与仓库,借助通达全国的邮政网络,让这片边陲沃土孕育的“金色梦想”随稻香飘得更远。

名仕米业总经理蒙奎腻(左一)向邮政客户经理介绍新建成的大米智能生产线
越走越宽的“新邮路”
傍晚,采访组烹制了清晨采摘的龙须菜。清香在齿间绽放,记者真切体会到这条邮路的意义所在:让新鲜蔬果完好抵达,让辛勤耕耘有所回报。

对未来,大新邮政已有清晰规划。“接下来我们将坚持政府主导、邮政主营的方向,发挥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覃迎新介绍道,除了继续深耕龙须菜和香米产业,大新邮政还将深挖产业链价值,通过农资下乡、农技指导、进村团购等多元化服务,与农户们建立更深入的互动,开发更深层次的经济价值。
晨光熹微,又一班邮车满载着龙须菜和香米驶出大山。车身后,美丽乡村,炊烟袅袅;车前方,市场天地,广阔无垠。一条条邮路,正化作边陲村寨的致富路、幸福路,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宽。

邮政专车满载着龙须菜和香米驶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