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风采
    诚信之星:北极暖男信使王秀珑
    张丹丹   2025-07-11   

      在祖国版图最北端的“金鸡之冠”上,有一个小村庄——漠河北极村。这里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3摄氏度,就是在这样一片极寒之地,一抹邮政绿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地穿梭在冰天雪地之间,用行动坚守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他是王秀珑,北极村支局唯一的投递员。

      当城市里的快递小哥骑着电动车飞驰时,王秀珑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没膝的雪地里;当别人抱怨天气太冷时,他却在担心怀里的邮件会不会冻坏。推着载满邮件的车子,踩着没膝深的积雪,一趟邮路走下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好的体力,更需要足够坚韧的毅力。王秀珑用一颗炙热的心冲破了极地的寒冷,战胜了生理极限的挑战,给极地军民送去无限的温暖。 

      一个军礼 一声感谢

      素有“北陲第一哨”之称的北极哨所,就位于北极村。最北哨所是王秀珑邮路上最远的投递点,也是邮件最多最重的投递点, 一个往返要10多公里。

      到了冬季,北极村就是个冰雪的世界。王秀珑出班时必须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才能避免被冻伤。大雪天时,在没膝深雪中跋涉更需要超强的体力和坚韧的毅力。他要一刻不停地在过膝的深雪里赶路,让自身能够多产生点热量抵御极寒,同时减少在路上耽误的时间。每次归班,王秀珑身上的棉衣都会因汗水浸湿而冻得硬邦邦的。这是王秀珑一年投递工作中最难熬的日子,而这样的日子要有8个月之久。 

      “王哥,帮我买点药”“王哥,帮我捎点吃的”……战士们和王秀珑打交道久了,都亲切地喊他“王哥”。平日里,只要战士们有需求,不管时间有多晚,王秀珑都会第一时间帮他们把物品送到。一次,哨所的一位战士需要乘飞机,托家人寄来了身份证。但直到出发的前一晚上,身份证才被送到邮局。王秀珑得知后,第一时间帮这名战士找到身份证邮件,连夜交到他手中。   

      每天,王秀珑来哨所送完邮件后,还会将战士们需要邮寄的包裹和信件带走。对待每一份邮件,王秀珑都十分认真,因为他知道每一份邮件都是亲人的思念。看到有怕冻的邮件,王秀珑就将它放到怀里。当接过带着体温的邮包,战士们感动地哭了。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寒来暑往,王秀珑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战士。可在最北哨所一直没有变的是王秀珑这位绿衣信使那朴实的笑脸。 就这样,王秀珑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到退伍季,战士们和他告别时,都会庄重地向他行一个军礼,以表感谢。

      “中国邮政不仅提供了普遍服务,还为军民融合作出了贡献。”漠河边防驻军某部领导感慨地说:“邮政人每天都按时送报刊和邮件,这些年,从未积压过一封信、一件邮件,我为邮政的服务点赞!”

      面对一个个郑重的军礼,一句句真诚的感谢,王秀珑说:“能为战士们服务,我感到很自豪。战士们的军礼就是给我的最好勋章。”

      一个嘱托 一份信赖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种不知什么时候扎根在百姓心里的情感,随着王秀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变得更加深沉和厚重。 

      手机卡剪卡找秀珑,无线宽带不好使找秀珑,打印机坏了找秀珑……北极村里的老人一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王秀珑。大伙儿都知道他每天什么时间会在自家门口出现,等他路过时一找一个准。“秀珑这孩子好,特别负责,不仅送包裹,我们这些老年人谁要想买张火车票、交个电话费之类的事,找他办都好使。”60多岁的用户丛秉武大爷总喜欢跟周围的人夸王秀珑。他还自制“备忘本”,记录全村孤寡老人的需求:张大爷的降压药每月15号需补货,李奶奶的孙女生日要寄礼物……多年来,他累计代购物资超万次。他一直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一有空就跑去帮着老人打扫卫生。慢慢地,这些活儿都成了王秀珑肩上的责任。王秀珑把乡亲们时刻放在心里,乡亲们也早把他当成了亲人。王秀珑只要一走到街上,就有打不完的招呼。

      王秀珑不善言语,却用行动温暖人心。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从短视频平台购物,“一看到推销广告就走不动道儿”。村里爱网购的老人更是离不开王秀珑。年近七十的张大娘前段时间在网上买了玉米种子,足足等了一周,结果商家发来几袋黑化肥。张大娘不会写差评,更不会操作退货,孩子工作忙又没时间管她的事儿,她只好到邮局来找王秀珑。王秀珑熟练地帮她维权,申请退货退款。解决了糟心事儿,张大娘十分开心,笑声都比平时更加爽朗。

      有人问王秀珑,每天管这么多事儿,也没个跑腿费,图啥?他说:“乡亲们的笑容,就是最好的报酬,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包裹都让我牵挂,我想一直为他们服务下去,守护好这条连接着大家的邮路。”

      每年夏至这一天,大批游客涌入北极村,北极村支局也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之一。这一天也是王秀珑一年中最忙的一天。他7点一上班就被游客围住,问路的、找宾馆的、帮忙拍照的……记得有一次,他投递完邮件正往回走,忽然注意到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在路边焦急张望。老人手里攥着没电的手机,眼神中透着无助。“大爷,您需要帮忙吗?”王秀珑快步上前询问老人。原来老人独自出来游玩拍照,手机没电了,又找不到回宾馆的路,宾馆名字也忘了。“大爷,您别急,这儿我熟。”王秀珑二话不说,搀扶着老人挨家宾馆寻找。”当找到家人时,老人激动地拉着王秀珑执意要留他吃饭,王秀珑笑着拒绝了。回到支局,为让游客都能完成来北极村的留念,王秀珑一直坚守岗位。当最后一位游客写完明信片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一句承诺 一份责任

      “嘀嘀嘀”,2024年“双11”那会儿,北极村支局正赶上重新装修,整个支局内部笼罩在飞扬的灰尘和刺鼻的油漆味中,可室内依旧能听到邮件扫描录入的声音。从支局的窗外,可以依稀看到王秀珑在装修的粉尘中忙碌的身影。由于邮件录入系统和设备无法迁移,为了不耽误邮件寄递,王秀珑坚持在这里完成邮件处理工作。

      在与人交流过程中,王秀珑总是戴着口罩,口齿有些不清晰,除了防止吸入装修的粉尘,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前门牙脱落了。但修牙齿要到县城,王秀珑心痛往返路程上耽误的时间,更不要说这牙齿一天两天也不能修利索,王秀珑干脆先放弃医治。

      身为支局唯一的投递员,王秀珑全年无休地收件、投件。张大爷和王秀珑的父亲是朋友。作为消费者,张大爷感叹自己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王秀珑,但作为长辈,他总是劝王秀珑换份工作,这个工作“太累,没歇的时候”。其实,王秀珑有机会选择环境更好的工作。2011年,北极村实施土地改革,成立了五大公司安置当地农民就业。家里人都希望他离开邮政去新成立的五大公司上班。许多朋友和战士们也说投递员一天早出晚归,冬天那么遭罪,劝他辞了投递员的工作。可第二天,王秀珑如往常一样按时出现在战士们面前时,许多战士都惊喜万分。面对战士们的惊喜,他却和平常一样打开小本子,记录着战士们要寄什么东西、买什么东西……这一干又是10多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兵,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兵。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这是王秀珑最爱唱的一首歌。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甚至通过手机尾号就能知道这个包裹是谁的。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王秀珑始终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一片热情服务着这条邮路上的军民。二十一年,他的投递里程累计5万多公里,为军民投递信件12余万件,收寄战士邮寄的包裹2500余件,助力家乡的蓝莓、木耳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发寄家乡特产包裹达万余件。岁月的烟尘散尽,那抹邮政绿却依然清新。正如王秀珑所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邮政人应该做的,能为保卫祖国安全、守护百姓的战士做点事儿,能为边疆的百姓服好务,自己好像也成了一名守卫祖国的‘战士’。” 

      大兴安岭地区邮政公司根据王秀珑的先进事迹为蓝本,凝练出“北极邮路精神”,并创新打造了中国最北邮局的专属IP形象——邮小北。这一鲜活的卡通形象,生动诠释了龙江邮政人“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忠诚信念和诚信践诺的职业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邮政人的精神风貌。

      暖男信使王秀珑,这位北极村军民常常挂在嘴边的年轻人,二十多年来,他用双脚丈量出了一条特殊的生命线。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他在这条邮路上留下的不仅是绿衣人坚实的足迹,更是一份份饱含温情的承诺。王秀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承诺。他把感动深深地印在了边疆老百姓和边防战士的心里。他和同事们发扬着北极村一代代邮政人不惧艰险、吃苦耐劳的鸿雁精神,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那颗炽热的事业心,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用爱心、真情和诚信构筑着一条服务社会和群众的“爱民拥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