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角
    铭刻在心中的标准
    冯前明   2021-12-17   

       “投递要讲信誉,要万无一失,要关心爱护人民的每一封信。”这是黑龙江省原依安县邮电局投递员赵景全,作为复活“死信”能手和劳模代表,1971年4月参加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时,周恩来总理对他的殷切嘱托。

       他把周总理的嘱托,当作投递工作的标准,如种子落在他的心上,生了根。 

       镜头之一:有一个冬天的傍晚,寒风刺骨,下着鹅毛大雪。赵景全接到一张从双鸭山寄来的电报汇款通知单,是寄给依安县二旅馆一个姓李的旅客的。可李某因故改住别处了。赵景全知道电报汇款一定是急需,便向门外冲去。他从东街的人民旅店跑到南街的第一旅社,又寻到偏远的健康旅店。小半夜了,在第四旅社的登记簿上发现李某的名字。碰巧李某又出去吃饭了,到底在哪个饭馆吃饭呢?他一个饭馆又一个饭馆地打听,终于在人民饭店找到了这位姓李的用户。他抖着身上的雪,用冻僵的手摸索着打开信夹,取出汇款单递给对方。李某看着对面的“雪人”,一把握住他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镜头之二:这天,赵景全接到广东省珠海县同水公社一个社员的来信,说自己因病不能参加生产,需要齿干片治病,但在本地又买不到,听说黑龙江依安地区有这种药,就联系到赵景全。赵景全觉得,天南地北,用户能想到他,这样信任他,说啥也得想办法帮用户找到药。他跑遍了全城,都没有找到“齿干片”。他和投递班的同事一起分析,发现“齿干”这两个字和“卤碱”有些相似。他给那个社员回了信,社员又来信说所需要的正是“卤碱片”。从此,一包包“卤碱片”,越过千山万水,从依安县飞向了祖国南方。不久,那个社员向赵景全报了喜讯:“现在我已经能参加生产劳动了!” 

       镜头之三:1994年,有位叫徐生亮的从台湾寄来一封信,收件人是黑龙江省依安县泰安镇东北角徐家皮坊徐生玉。投递员经过多次查投都没有找到这个地址,无法投递这封信。已经退休的赵景全,作为县局“疑难信件处理小组”顾问,主动接过查投这封“死信”的任务。他拿过信一看就知道这个地址是40年前的旧地址和旧商号,凭着以往的经验和印象,他找到了在徐家皮坊干过活的佟瑞生老人,经佟瑞生回忆解放前的情况,提供了查找的线索。辗转6天,通过反复走访和通信联络,终于复活了这封“死信”,使失散43年的骨肉同胞延续了亲情。同时,赵景全还为徐生亮找到了在牡丹江市的原配妻子,这对离别了40多年的老夫妇终于重逢,两家三代人终于团聚。 

       周总理的嘱托,像阳光照耀着赵景全,给予他浓浓的关怀和无穷的力量。他把总理的遗像挂在他的屋子里。每年1月8日是周总理的忌日,那一天,他会把自己当年复活死信的记录单,恭敬地放置在遗像前,默默地站上一会儿。 

       赵景全的儿子赵敬忠告诉我,他父亲一辈子复活死信4000多件。父亲对子女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干啥都要有标准”!“你送信就得把信送到”!得知儿子从分拣员转岗为机要通信员,老父亲专门找他谈了一次话,叮嘱他:“机要通信属于保密性质的岗位,你是共产党员,可得高标准、严要求,绝对不能出差错!” 

       赵景全说过:“我送信就是为党做事,吃点苦算啥!”这朴素的话语,铿锵有力,令人感动。像赵景全这样的前辈,都是我们的榜样;这份感情,在今天愈显珍贵;这种信念,凝结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乌裕尔河途经依安县向前流去。从草桥、木桥到钢筋水泥大桥,乌裕尔河上的桥在不断变化。但老劳模赵景全的故事一直流传着,他光辉的风采、崇高的精神,已和河两岸大片大片的新绿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