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角
    自家人,没走样!
    冯前明   2019-04-08   

            1978年,我13岁,就读小学5年级,母亲是区邮局投递班的挂号信分拣员。在那个年代,挂信、平信要用手推车搬运,一辆手推车装满五六十袋信件,码得像一座小山。母亲紧握车把,绊带斜勒在身前,弓下身去,用全力往前拉。在后面推车的常常是男同事,“驾辕的”成了我母亲的绰号和劳模半生的标签。

            当年对母亲施以援手的,必定是区邮局的大多数党员和群众。他们的本职都是“送信的”。信,本义当诚、诚实讲。一封信,一颗心,他们心中蕴蓄着感情,骨中潜隐着诚信。做好人、守诚信,像一粒沉甸甸的种子落在少年的心头,生了根,而且母亲和我赶上了真正的春天。

            上世纪90年代,是邮电通信大发展时期。1995年初,哈尔滨市邮政局新领导班子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超出大家预料、收入高效增长的奋斗目标。在干部大会上,当时的哈尔滨市邮政局张局长讲的两句话振聋发聩:“观念落后要吃大亏!丧失机遇就是犯罪!”

            网点改造、绿卡、引进信函分拣机、新技术开发四大工程齐头并进。有人跟张局长拍了桌子:“你拿‘电’的那一套来搞‘邮’,大兴土木,这是要把省会邮政搞垮的!”他回答:“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上级给你政策,不敢用、不会用,能力转化不成效益,如何向历史交代,向职工交代?”

            其实,当时他的压力是最大的。那一年,他跑遍了全区120多处网点,像搅拌机一样搅活大家的思想,像推土机一样带动职工大力开拓市场。这时,机关也有议论传出来,“张局长架子大,从来不到科室认认门!”我当时在办公室工作,壮着胆子去提醒张局长,谁料他眼珠子一瞪:“懂不懂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道理?机关同志不是小孩子,干点儿事还得哄着!”

            那一年,哈邮的干部职工也真是拼了。他们走出“绿色围墙”,把进驻商厦和地下商街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为窗口储蓄用户提供装钱用的“邮储便民袋”;帮助高校70岁以上老教授代取信件、报刊,送邮上门。精英团队如船行水上,乘长风破千里浪,冲进黎明,奔向大海。更多的职工也许不那么动声色,可是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新天地的亮光和绿意扑面而来。1995年底,全局实现业务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2.22%,在全国省会邮政局中名列前茅;储蓄纯增额全年实现7.8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56.80%。雄哉哈邮人!壮哉哈邮人!

            那一年,在这个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队伍里,涌现出许多少像我母亲一样干活不要命的“傻子”啊!

            那一年,有如精神长空上一道剧烈的闪电,将“责任”两个大字烙印在哈邮人的心坎上。关键时刻听指挥、拉得出,转捩关头冲得上、打得赢,锻造出立身大地的基本队伍,担当起跨越发展的头雁责任。

            2018年9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哈尔滨陆运邮件处理中心全面运转,新设备、新工艺将带来新变化、新进步。

            我曾在哈尔滨邮区中心局工作过9年。那时,站台上接站员破衣旧袄,腰扎麻绳;作业场地、设备陈旧,满地都是邮袋。现在再回头看,仿佛是段黑白电影,可哈尔滨邮区中心局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跋涉过来的。从木板桥、水泥桥到立交桥,诚信、责任像一口真气儿始终顶在那儿;党员、干部像一根硬骨头始终竖在那儿,攻山头、打硬仗,队伍带的嗷嗷叫,从来没掉过链子。

            然而,现实总是无情。哈尔滨邮区中心局的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随着时间的进步,企业也有了一流的设备,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与之配套。是顽强学习,做突破局限的勇士,还是败下阵来当逃兵?这里没有啥“黑科技”,关键看你有没有现代化邮政的觉悟了。具备这种觉悟才能担负起新时代的责任,维护好新时代的诚信。“望之各成一山,察之皆有脊脉相连。”具备这种觉悟,才能塑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邮运员工新形象;具备这种觉悟,才能大声地说:“自家人,没走样!”

            小的时候,母亲带我住过哈尔滨市邮电局的老平房宿舍。多年以后,老平房宿舍早就拆除了。可是站在那片曾经的园子前面,我的眼前分明映现出一株沾着露水的沙果树,犹如一位老者,平和、安静、微笑地注视着我。如今,母亲已别我而去,她老人家的面容准是隐藏于树叶和果实中间吧!

     (作者单位:黑龙江邮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