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不惜胭脂色——写在《牡丹江集邮》合订本问世之际
黑龙江 温建良   2019-01-25   

        《牡丹江集邮》由牡丹江市集邮协会主办,自2002年1月28日创刊至2018年11月30日已走过近17个春秋,发行了195期。每期印刷2000份,多时5000份,发行范围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牡丹江集邮》为双月刊,8开4版,每年6期。1至159期为黑白普通版,160期至195期为铜版纸彩色,其印刷档次进一步提高。

        该报一版为“集邮要闻”,主要反映牡丹江地方集邮有关会议、展览、各类活动等。二版为“邮人心语”,主要反映集邮人活动业绩等。三版为“方寸天地”,主要刊载各地邮票研究探讨的文章。四版为“集邮纵横”,一般刊载较长篇的集邮学术文章。该报创刊时由原全国集邮联合会会长刘平源题写报头,现任全国集邮联合会会长杨利民还为本报题词“集邮快乐,快乐集邮”。 为本报撰稿的外地作者达200余人,本市作者达50多人,作者既有国家、省、市有关领导、集邮专家、集邮爱好者,也有在校的中小学生。牡丹江集邮协会对全国各地投稿的作者,长期赠送本报;对已采用的稿件,寄发邮品或稿费。本报还刊登读者来信,交流心得,征求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办报质量。

        《牡丹江集邮》前身是1983年3月10日创刊的《邮苑》,当时只发行了一期,为16开4版。1997年8月至1998年2月更名为《镜泊集邮》,为8开4版,发行了6期。后来(1998年3月—1998年7月)纳入《牡丹江邮电》镜泊集邮专版,发行了4期。因邮电分营,1999年6月至2000年12月,与牡丹江《镜泊晚报》、《牡丹江晨报》联办《集邮收藏》专版,发行了61期。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与《牡丹江电视报》联办集邮专版,发行了10期。

        17年来,《牡丹江集邮》犹如一枝独秀,不忘初心,无怨无悔,天长地久,坚守阵地。该报始终坚持正面引导,弘扬集邮文化,立足当地,面向基层,图文并茂,大大地丰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牡丹江集邮》曾得到了各级有关领导和许多邮友的好评。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牡丹江集邮》在牡丹江大地上茁壮成长,曾得到了全国各地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注。首先,牡丹江集邮协会主管单位市邮政局历届领导,从牡丹江市邮政局长、牡丹江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方殿君开始,给予大力支持,提供资金和人力保证。同时,本报首任主编肖桂芳及后任主编王晓峰、高力强、钱兴忠开拓进取,亲力亲为,勇挑重担,妥善解决办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本报历任编辑高力强、张科、霍国维、潘兆柱、张丽华等,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特别是霍国维办报时间最长,几乎贯穿本报编辑出版全过程。他本身患有糖尿病、高度近视,还出过车祸,但他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在干中不断学习,咬紧牙关,坚持办报多年不动摇。

        办报当然离不开许许多多作者的支持,17年来给本报提供稿件的全国各地及本市的作者达250多人,既有新闻稿件、集邮各类文章、又有诗歌、漫画、风光照片等,内容广泛,丰富多彩。在这块北方舞台上,既展示了作者的集邮知识和才华,又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可口的“精神大餐”。但由于种种原因,本报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也会留下一些遗憾。有待今后在办报中改进。

        在牡丹江市集邮协会同仁努力下,特别是在牡丹江市集邮协会钱兴忠会长的大力支持下,《牡丹江集邮》合订本,变成了一部厚厚的作品,问诸于世。它较全面记载了17年来牡丹江人集邮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加珍贵。可喜可贺!

        习总书记说过:“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的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我们相信,《牡丹江集邮》合订本,是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