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角
    三个数字 一条红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笔记
    冯前明   2018-1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5500多万中国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反贫困斗争,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习近平时代的最好视角。

      山西吕梁,山大沟深,十年九旱。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赵家洼村,坐在炕沿上与大家拉家常,到农田边蹲下查看玉米和芸豆长势,向当地干部了解脱贫计划。总书记至此完成了一个心愿——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这里,他发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动员令。这是最深的牵挂,更是最大的担当。

      在曾经的贫困户郝玉海家里,当记者问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哪句话记得最牢时,他憨厚地笑着说:“我记不大准,就记得是‘一个不落’。”

      党的十九大报告203次提到“人民”一词!从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书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篇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去的最多的是贫困地区,牵挂最多的是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他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贫困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总书记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总书记都感到高兴。是什么样的初心,让这牵挂执著至今?是什么样的志向让总书记把情义看得像山一样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陕西梁家河看望干部群众时说,“我的人生第一步迈出来,就是来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下子就呆了7年。那个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回首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青年习近平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志存高远、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终于实现了入党志愿,而且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青年习近平为什么能坚持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

      习近平总书记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49年前,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陕北老乡像接待亲人一样,热情地接待这些北京知青,包容这些北京知青。没有谁说“知青抢我们的口粮来了”,而是拿出对中央红军的感情,要把“来自毛主席身边”的知青,当做自个儿的孩子一样看待。

      知青插队报到的第一天,梁家河的老乡推来一辆平板车,给知青拉大件行李。其他十几个人,把知青的行李背上。下地干活,知青只要肯出力,老乡就会说:“好后生!今天到我家吃饭去!”老乡们对知青生活上照顾有加,思想上也从来不“看碟下菜”,在淳朴的陕北百姓眼里,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十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不就是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么!

      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习近平曾讲,“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正是在与老乡们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习近平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分难舍的感情。

      由于家庭原因,他的目标大,不论是谁打探习近平的情况,梁家河的老乡们都会说,近平是“好后生”“好的啦”!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梁玉明鼓励他写入党申请书,在党支部会上,大家一致同意习近平入党。可是材料拿到公社,公社书记却以习近平是“黑帮子弟”为由不给批。梁书记回来对习近平说:“那也不是你的错,公社不批是不对的。”并鼓励习近平继续写入党申请书。就这样,习近平前前后后一共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后来,公社换了新书记,将习近平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会研究。县委经过研究讨论,1974年元月批准了习近平入党。

      当习近平挑起梁家河的重担前,曾长时间躺在黄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辈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他深刻地认识到,是陕北老百姓养育和培养了自己,这黄土地是有血肉有感情的,面对中国农民里头最苦的一群人,应该有所回报,要为梁家河做点事。

      简陋的窑洞亮起的温暖灯火,点燃了习近平心中的火炬。父辈埋下的革命信仰的种子,在黄土地的孕育中生根、开花、结果。他把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地脉接通了血脉,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

      5500-203-10,这样三个数字,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75年10月,青年习近平考上大学。在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晨,全村老老少少天不亮就来到他住的院子,悄无声息地等在他的门外,怕吵醒熟睡中的习近平。打开屋门,望着送行的乡亲们,习近平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父老乡亲的泪和习近平的泪流到了一处。这泪水透明如水晶,灼热如火花,比金子还要珍贵,它包含着母亲的嘱托、父亲的期望,也包含着人民领袖的朴素情感和初心:坚信共产党能够使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坚信自己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全村老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有13个人步行60多里,一直把习近平送到延川县城。微风吹过田野,信天游亮格哇哇,梁家河人簇拥着习近平、追随着习近平,走上延川的土路,走过正定,走过宁德,走过浙江,人越走越多、梦越走越真、天越走越亮,百姓们、乡亲们的脚步声汇聚成澎湃春潮,走出了一条通往旭日中央的人间正道。

      (作者单位:黑龙江邮政博物馆)